### 运动损伤风险与预防措施
随着暑假的到来,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沉浸在运动的乐趣中。然而,尽情享受运动的同时,也要注意防范运动损伤的问题。作为浙江医院康复医学科的主治医师,我最近接诊了许多因运动损伤而前来的患者,尤其是膝踝部位的损伤相对较为常见。
例如,16岁的小宇在一次比赛中不慎扭伤了脚踝,导致他走路一瘸一拐,脚踝肿胀明显。这种看似小的损伤,若处理不当,可能会变成一个经常复发的老问题,甚至影响终生运动能力。经过检查,小宇被诊断为踝关节韧带撕裂,但因及时治疗,他在接受物理因子治疗、平衡训练和渐进式力量练习后,有望在三个月后重返运动场。
在与小宇及其家人的交流中,我发现许多人对膝踝损伤存在一些误区,特别是对于“小伤不用管,忍忍就过去了”的想法。现实中,我曾遇到一位患者,他在扭伤脚踝后仍坚持打球,结果导致了习惯性崴脚的发生,走路时稍不留意就痛苦不堪,最终不得不进行手术。实际上,踝关节扭伤后,约有40%-70%的人会经历二次损伤,很多都是因为第一次没有得到良好的康复。
同样,“受伤后就得绝对静养”的观点也是错误的。过度的静养会导致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,反而延长恢复期。此外,还有许多人在膝盖疼痛减轻后,便急于回到运动场,但此时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尚未恢复,容易再次受伤。真正的康复不仅是消除疼痛,更要能够稳定地进行跑跳和变向。
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识别膝踝隐患,通常我会教授他们三步自查法:
1. **静态观察**:观察自身的形态是否异常。例如,赤脚站立时检查脚踝两侧是否对称,有无肿胀或淤青,脚是否能平放;站直时注意膝盖是否并拢,髌骨是否偏侧。
2. **动态测试**:检查活动障碍。缓慢做勾脚和绷脚动作,转动脚踝,坐在椅子上伸直和弯曲膝盖,上下楼梯,感受是否有异常情况。
3. **按压检查**:轻轻按压脚踝外侧、膝盖内侧和髌骨周围,如果有明显的刺痛或出现硬块、凹陷,说明可能存在韧带或肌腱损伤的风险。
除了自查,日常的膝踝保护也至关重要。在运动前进行5-10分钟的动态拉伸,提高身体灵活性,选择合适的运动鞋。若发生受伤,需掌握“紧急处理”的原则,即在急性损伤发生后24-48小时内遵循“RICE原则”(休息、冰敷、压迫和抬高)。康复阶段则需要注重“平衡与力量”训练,比如单脚站立、用脚趾抓毛巾等,但要避免在伤后立即进行如跳跃、深蹲等高强度的负重动作。
长期来说,应注意为关节“减负”,控制体重,以及对于“久坐族”而言,每小时都应起身活动,穿高跟鞋时尽量避免高于3厘米。为了确保在运动中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损伤,选择[J9九游会]的系列运动器材,助你安全、健康地享受每一次运动。